凯时国际平台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分类:凯时国际平台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发布:2024-02-04 14:45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地方煤矿162座,分为4类。一是复工复产矿井,共5座。二是停工停产整改矿井,共128座。三是关闭退出矿井,共10座。还有19座矿井省验收组未检查。”4月28日,市煤炭局局长张举峰通报了我市地方煤矿停工停产整改的最新消息。

  张举峰说,停工停产整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实现更大的跨越。

  煤炭资源丰富的平顶山,半个世纪缓缓释放出的能量,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登车桥、原材料基地。我市的地方煤矿产量1986年突破1000万吨,自此历年来产量均居全省地方煤矿首位,地方煤炭产量占全省地方煤炭总产量的1/3。

  1978~2007年,全市地方煤矿累计生产原煤35亿吨,累计上缴利税136亿元,为全市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锦州市昕瑞矿山通讯设备。

  “十五”时期,平顶山地方煤炭工业快速稳定发展,是面貌变化最大、成绩最为显著的5年,煤炭生产经营出现了“一增、二升、三降”的好形势。

  “一增”,原煤产量逐年稳定增长。累计生产原煤4804.2万吨,不仅满足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为省内外提供了大量优质原煤。

  “二升”,煤炭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6.75亿元,销售产值104.76亿元海洋仪器,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了115.2%和115.6%,完成了从一个亏损行业到支柱产业之一的历史性转变。

  “三降”,安全生产的主要指标大幅度下降。“十五”期间,共发生事故28起,死亡142人,百万吨死亡率为2.96;比“九五”时期的119起和死亡781人分别减少了91起和639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了11.74个百分点。安全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76岁的刘孝堂、71岁的吴法奎分别是早期我市煤炭工业局的局长、副局长,两位古稀老人共同见证了我市煤炭工业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

  把一只活鸡系到井下,20分钟后把这只鸡拉上来,如果鸡活着,矿主就会让工人下井,如果鸡死了或是有一些不良症状,矿主会让工人暂缓下井,这只鸡的用途是监测瓦斯;

  用一只能装一个人的荆条筐,一个一个运送矿工下井,因无任何稳绳设施,工人在荆条筐中“旋转”着来到100多米的井下,头晕眼花需要10多分钟才能平静下来;

  1957年宝丰县琉璃堂矿率先实现通风,使用的送风“机器”是手摇风葫芦,在此之前靠自然通风;

  下井前,工人们的安全保障取决于“山神爷”,煤矿工人下井前都会向“山神爷”敬炷香来祈求平安。

  湛河区吕庄煤矿用上了“大矿”才用得起的电机车!这个消息让不少熟悉煤炭行业的人心头一震。我市地方煤矿的井下运输从最早的荆条筐、架子车,到小矿车、皮带,到目前的电机车牵引,井下煤炭的运输进行着一场又一场“革命”。该矿新上的防尘灭尘系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启动喷雾装置,全面喷洒,净化空气,减少、降低煤尘。新上的长闭自动防跑车装置,如果有异常情况,液压装置自动识别,能有效防止跑车事故发生,这些装置都使吕庄矿向高科技型矿井迈进了一大步。

  与吕庄矿毗邻的广达煤业公司2007年至今投入安全技改资金2000多万元,直接用于通风、提升、排水、供电、调度、监测6大系统。新上的监控系统不仅能监测井下瓦斯,还能监测井下风速、温度火爆化妆品招商、一氧化碳含量,从工人入井到升井全过程监控,这些情况分布于12个监控画面。

  卫东区东联二矿,矿长梁国强向记者介绍,2006年矿上为完善“一通三防”不锈钢门铰链,扩修了2000多米的巷道,扩修的巷道改木支护为工字钢、料石砌碹、光爆锚喷,仅此一项就投入800多万元。

  从2004年开始,为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对地方煤矿实施资源整合。市煤炭局把科学编制资源整合规划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次布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县(市、区)编制规划方案。在具体整合推进工作中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坚持有利于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浪费资源的原则;二是坚持政府推进、利益引导、企业会商、依法办理的原则;三是坚持有利于提高煤矿科技含量、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推进煤矿现代化进程的原则;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一步到位和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明确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小煤矿穿插在地方国有煤矿范围内的,由地方国有煤矿整合;小煤矿穿插在省属国有煤矿的,由省属国有煤矿整合。小煤矿处在地方国有煤矿、省属国有煤矿煤田以外的边缘和采空区的,储量很小,国有大矿无法开采的,为了不浪费资源,根据实际情况逐一研究处置办法。但无论保留还是整合,都必须符合生产规模和安全生产要求。

  省政府批准我市资源整合方案后,我市把整顿关闭与资源整合有机结合,积极采取“不整就关,以关促整”等有效措施,加快实施,强力推进。对资源重组矿井中列入多余系统多余井口的,立即切断电源,实施关闭;对拟关闭的矿井,采矿许可证到期一个关闭一个。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煤矿资源整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小煤矿由整合前的411座整合为194座。其中独立块段63座,单独保留15座,地方国有12座,4座改造成30万吨,282座整合为100座。全市整顿关闭工作成绩突出,共关闭243个煤矿,442个井口,占全国5290个关闭矿井的5%,占河南省857个关闭矿井的28%,超额完成了整顿关闭任务。

  目前我市地方煤矿中有全国第7家采用的时尚“罐龙”;有井下运输煤炭、“大矿”才用的电机车;有在全国地方煤矿中名列前茅的被命名为“花园生态型”的煤矿。我市越来越多的“煤老板”更乐意不惜重金从井上到井下、从外在到内在全面打造自己的现代化煤炭企业。

  当一场资源整合“大仗”接近尾声时,这些昔日的小煤窑“裂变”为一个个现代化的煤炭企业,煤窑主成为企业家。

  高境界定位、高标准运作、高起点创新是市煤炭工业局局长张举峰对“裂变”后的地方煤矿的要求。直接带来这场大变革的资源整合是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当时分管地方煤炭工业的副市长郑茂杰曾表达过这样的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平顶山这个能源工业基地,具有决定性意义。地方煤炭工业将突出加快科学发展这一鲜明主题全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组矿产资源,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十五”期间,我市地方煤炭工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了一个精彩的转身——整合资源,做大做强。

  资源整合,就是通过对现有煤矿的矿业权、产权重组,实现对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整合要实现合法矿井之间对煤炭资源、资金、资产、技术、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及合法矿井对已关闭煤矿尚有开采价值资源的整合。

  2004年以来,我市通过强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全市地方煤矿由整合前的411座减少到目前的160多座。资源整合后,全市地方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500万吨。

  2008年全市地方煤矿共生产原煤1865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48亿元,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按照国家“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步走战略,我市地方煤矿从2004年开始进行资源整合技术改造,2008年底,技术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再经过两年的努力,达到管理强矿,使我市地方煤矿实现“四个明显”,即:安全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安全事故明显下降,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按照省资源整合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省煤炭局有关技术改造矿井的各项规定,结合我市地方煤矿实际情况,市煤炭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搞好矿井技术指导和服务,严把技术改造矿井设计审批和开工许可、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三道关”,同时加强资源整合矿井开工前、施工阶段、联合试运转及试生产期间“三个阶段”的监管,严防私自变更设计、违法施工生辰八字、违法生产,推动了我市资源整合技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市把扎实开展和推进以“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监控手段信息化、矿区建设园林化”为内容的“六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指导意见》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手段抓紧抓好非主流图片站,“六化”建设稳步推进并初见成效。基础管理水平明显变化。从抓煤矿内部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入手,把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重点放在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上,狠抓各县(市、区)煤炭局领导班子与煤矿“五职”矿长下井带班制度的落实,确保每班至少有一名矿级领导在现场带班,组织全市8个产煤县(市、区)煤炭局长分别到禹州、新密和济源学习煤矿监管、探防水经验及做法;组织全市煤矿观摩活动,在全市地方煤矿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指导煤矿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升。全市地方煤矿共投入安装设备资金3.3亿元,安装提升绞车322台,升级安装绞车后备保护281台,安装空压机191台,更换单体液压支柱42370根,配套使用乳化液泵站59套,对300部提升绞车、244台通风机进行了安全性能检测,对63台水泵进行了联合排水试验,对1225名机电管理人员进行了新设备、新技术培训。全市复产矿井提升系统的持证率达100%,安全质量标准化再上新台阶。共投入质量标准化资金2.8亿元,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举办了2期法人矿长学法、守法培训班和6期“五职”矿长培训班,共培训“五职”矿长522人次。监控手段全面改善。完成了市局监控网络中心站设计方案、招标、施工等工作。全市安全监测监控信息中心站已建成并通过了验收,矿区面貌焕然一新。共投入专项建设资金1200万元,植树7万余棵,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新建花坛、草坪5万平方米,全市多数煤矿基本达到了矿井环境保护设计绿化标准。

上一篇:生命的意义
-